訪 馬宜浩老師

一、請您談談在IUP時代最難忘的事情,還有您在這個地方的成長收穫。

最難忘的事情是剛進來的時候,好像踏進了另外一個世界。那個時候,我覺得一些資深的老師說的國語跟我的不一樣,我非常害怕,都不敢開口,過了幾個禮拜,才上了軌道,這個是讓我覺得很震撼的。那個時候真的是大開眼界,哇,接觸了好多從國外來的研究生,覺得挺新鮮的!也讓我知道了華語教學跟母語教學的不同,讓我有一個新的體會。

二、能不能請您回想一下IUP時代的教學模式,還有在職培訓等情況?

關於教學模式,我特別記得那個時候單班課很多,好像一個學生是三個單班課一個合班課,合班課人也挺少的,大概兩個人或最多三個人。那個時候,兩位老師合教一本會話書,當時還有一本聯絡簿,讓大家聯絡彼此的進度。在職培訓則是由一個資深老師帶著我們。其實,我剛剛說的那個合班,指的是兩個人合教一班會話課,這位資深老師常常就是那個領頭的,我們有什麼疑難雜症全都去問他。那個時候,大家真的是合作無間,資深老師真的是把我們當作後輩一樣地培養,我們也就跟他們學習,逐漸養成教師專業。我們沒有什麼集體的在職培訓,大概都是單個兒的。那個時候還有一位所長,趁著中午的時候跟我們講講他對於語法等方面的新發現,我覺得那個可能算是當時唯一的在職培訓。

三、您現在跟一些校友還保持聯繫嗎?

這個問題問得挺好的。就在前兩年,當年教過的學生突然都連絡上了,大家老的老,有些老的比我還老,七十多歲了。現在我們常常聯絡,大家都不勝唏噓!他們也把我們當年的照片和當時學習的記錄以及後來的發展,都跟我做了很好玩的描述;然後也把什麼子輩孫輩的照片給我看,我覺得很好玩,很有意思。

四、請問您對本所有什麼期許呢?

我覺得當然以目前來講,ICLP還是整個華語界的領頭羊,中間也是經過了很多的變革。我記得當年教書的時候,很注重口說,不重視寫,因為就是要把握他們在臺灣的機會,讓學生多練習說話。那個時候,我們的教學重點,是把學生的口語培養成學者所應具備的學術語言;現在的ICLP經過了很多的衝擊,我想也注重書寫了,也很注意高級會話能力的發展,也不是那麼老學究式的培養了。我覺得這個方向正確,要繼續往前走。

五、最後請您談談觀察到的語言或華語教育的一些變遷。

談到這個問題其實是挺感慨的!根據我現在的觀察,很多老師寧願五堂課、六堂課教一本書,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可以不用準備。我覺得如果在這個行業裡面有這樣怠惰的心態,就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工作而不是事業,這對老師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傷害,我希望老師還是要恢復當年的敬業精神。
還有我覺得對這個工作,老師自己必須要有一些研究與發展計畫,應該每一年做出一些成績,保持你對這個工作的熱忱,或是把常使用的課本活化,不能老是照本宣科。停滯不前、故步自封對老師是一種傷害,久了以後,就真的是一個教書匠,因為對教書沒有熱忱。
另外,對ICLP來講,以我的觀點分析,我希望ICLP不要太有地方色彩,因為如果地方色彩太重,就失去了國際化的市場;所以我覺得大家寫教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,希望大家能夠朝著國際化去努力。還有,對簡體、繁體的態度,應該保持公開、公平以及追上國際潮流的態度。最後,希望在校的老師們注意自己的發音與腔調;如果你要從事這一行,必須要具有國際的競爭力,不要畫地自限。希望老師能夠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。

訪問者:陳立元
地點: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
類型:錄音訪談
時間:2017年7月6日
整理:柴菁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