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MENU
訪 趙德麟教授

一、請問您在什麼因緣際會之下進入IUP教學的?

我到IUP來之前是輔大語言所的研究生,當時我也已經在師大國語中心教中文。有一天,我在報紙上看到IUP招聘教師的啟事,出於好奇心,我就來到了IUP。當時是放假期間,我在門口遇到蔣慈教務主任,她說已經過期了,沒想到第二年又看到招聘啟事,所以我就報名了。其實IUP在臺灣並不出名,但是在國際上赫赫有名,學生都說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中文訓練機構。我非常榮幸能通過考試進入IUP,那時應該是1983年。
那次考試的過程挺嚴格的,有筆試跟試教,我還記得當時考作文、國學常識和語音。語音的考試有一些陷阱,考些比較容易念錯的語音,不過我僥倖地都通過了。試教是我對IUP的第一個深刻印象,就是小班的教學模式,當時教室裡只坐了兩個學生,後面坐了幾位打分數的老師;我就跟學生練習問答,其中有個學生忽然問我「情願」跟「寧願」有什麼不同?我就胡亂回答一通,但是實際上沒有針對問題比較,所以其實不是很正確的。但是,我從學生這個提問了解到:IUP的學生已經需要了解辨義或更深入的字詞用法,這是我對IUP的第一個印象。之後很高興被通知錄取了,就進入了IUP。

二、可以請您簡單回憶一下對當時的教學印象最深刻的人、事、物嗎?

我覺得印象最深的還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。我們的教室都非常小,一位老師與一個學生,中間有一張桌子,學生就坐在你對面,然後在一個小時之內要不停地跟他練習口語。我們所有的老師都必須用正常的語速領讀課文的句子,像《新編會話》是李大偉周景初認識的經過,課文中一些比較複雜的長句子,得知道怎麼把它分開來,讓學生從零星的變成完整的句子。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一個教學法,一對一對學生來講,是能夠最強化口語的也是最有教學特色的,所以學生都非常喜愛這種教學方式。
其次,當時我們進來,如果是兼職,一天就是兩個小時的課。我們每天都會到教務處去看看學生請假的情況,或者是有什麼事情需要注意的;如果是到了第二、三年變成專任老師,一天就要上五個小時;五個小時上下來是非常辛苦的,因為要極度專注地跟學生練習,是非常需要精力的。還有印象最深的,一方面是學生跟老師之間的互動,因為當時我們都很年輕,年紀差不多,所以都變成很好的朋友,大家一起出遊旅行、聊天運動什麼的,很有意思。另一方面,是中午時間老師的午餐聚會,我們都會集中到某個老師教室去,像是比較常去的吳慧君老師或是那宗懿那老師的教室,大家一邊輕鬆地聊天,一邊吃午飯,真的是滿有意思的。
最後,當然是IUP非常有特色的七號館;七號館前面有幾棵非常蒼翠的松樹,下面有一些岩石,是很典型的亞洲風格建築。因為七號館是木造的一棟樓,走路的時候地板一定會發出「ㄎㄧㄥ ㄎㄧㄥ ㄎㄧㄤ ㄎㄧㄤ」的聲音,都是到現在還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。
我在IUP沒有待很久就出國了,後來在國外,還是一直聽說IUP的教學成績非常卓越。很多的老師後來也相繼到了美國或其他國家去進修,所以我們還可以見面。因為我自己是在這裡工作時結婚的,所以也會常回來這個單位看看,大家都開玩笑說是回娘家!我自己也覺得不管IUP在什麼地方,或者學生是不是改變了,或是多了很多新的老師什麼的,IUP的確就代表了我進入中文教學界的啟蒙地,所以我對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感情。

三、在IUP的基本訓練,跟您後來在學術界的發展有什麼樣的關係?

我覺得這個關係直接影響了我,因為我到美國去留學後,由於我有在IUP教學的經驗,讓我很容易取得教中文的機會;同時,因為在IUP所受到的訓練,除了對老師的教學法有非常嚴謹的訓練之外,還對老師的語言學各方面的知識有很好的培訓,譬如鄧守信所長定期給我們做語法的分析等等,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,我就養成了自己研究的習慣。比方說,作為一個母語者不會去考慮像「情願」跟「寧願」有什麼不同的問題,但從學生的角度看,的確是個問題;因此我覺得有很多專業知識是需要去涉獵、需要去研究的,這種精神對我後來的影響很大。
到了國外後,我很幸運地得到了在明德暑校的工作,後來就在普林斯頓大學開始當兼任講師,後來變成了專任;我拿到學位之後,就在其他學校任教。這些都是不斷歷練的過程,但是我時時刻刻都會想到以前在IUP訓練的經驗,那可以說奠定了我之後能夠在中文教學領域持續鑽研究、發展的基礎。

四、您對ICLP有什麼樣的建議嗎?

我覺得ICLP最寶貴的,就是對教學的嚴謹、對學生的關心,還有一對一的教學,這些特點在世界各地的語言教學中心當中,不但是首創,而且是最有經驗的。語言學習不僅只是語言的操練而已,對一個學生來說,在文化方面或是對社會各個層面的了解,都需要老師非常專注地跟學生深入探討,可以讓學生有個人化的學習經驗,這是非常寶貴的。
另外就是ICLP對教學的要求嚴格,老師們都非常專業。這種專業態度在華語教學還不是一個專業之前,在IUP時期就已經對所有的語言老師的要求非常高;其他的學校語言老師可能只是兼差性質,只要會說北京口音的普通話就可以來教了,至於怎麼教,好像沒有人去過問。我覺得這種對老師們的督促、提供老師機會,讓老師在專業上有所成長等做法,也是ICLP的一個特色。從學生角度來講,因為希望提供他們一些了解現今社會、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,所以舉辦語言實踐等活動,都是對學生非常有幫助的。我覺得ICLP保持這些優良的傳統,非常好。
最後,我另外有一個建議,現在世界因為中文熱,很多地方都成立了新的語言中心,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對中文有興趣,所以我覺得ICLP應該把自己從1962年到現在這麼多年來的經驗跟其他教學中心分享,共同來提升教學的質量。像對學生的高要求,糾正學生發音等,這是很多老師到現在還沒有辦法做到的。一般來說,這種糾偏的方法,對自己在學習上有嚴正的態度的學生來說,開始的時候也許可能不太能接受,後來卻會非常感謝老師。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傳統,要繼續維持。所以,即使到現在,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,也是一直延續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傳統,希望他們都能夠出類拔萃、出人頭地,變成一個不但是語言雙語而且是雙文化的專業語言人才。

訪問者:陳立元
地點: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
類型:錄音訪談
時間:2016年1月4日
整理:林秋芳、馮文韻
Scroll 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