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請問您當時為什麼來ICLP學中文?
我第一次來臺灣的時候,是1994年。我大學畢業以後,在臺灣教了一年的英文才回美國,所以臺灣已經算是有點熟悉的地方。我在密西根念研究所的時候,覺得需要繼續進修中文,就問我的教授應該去大陸還是去臺灣?他們說其實現在去ICLP比大陸更好,有資深的老師,學習環境還比較好,所以我決定回臺灣來。
二、你第二次來,一共待了三年嗎?你記得當時學習的情況嗎?
念書的時候,我待了兩年,2000年到2002年,中間暑假的時候回美國一次。
當時學習的情況,可以用痛苦來描述,因為學校要求很高,每天上四個小時的課,回家後自己再準備大概四、五個小時,得背漢字、背生詞。我記得有一位老師特別嚴格,他考聽寫時,就是不說這個生詞,只說定義,然後要我們想起來,再寫這個字跟發音,所以那一個學期覺得負擔滿重的,但是進步得很快。還有上小班課說話機會多,口語能力進步得更快!此外,同學也滿好玩的,班上互動也不錯。
三、你後來的研究以及事業發展,跟在這裡學習的經驗有沒有甚麼關係?
有很大的關係。我念研究所的時候,研究的範圍是古代哲學,都看文言文。我在ICLP第二年時,確實讀了很多文言文,因此真的培養出自己讀懂文言文的能力;現在跳到當代哲學,看的是白話文,但是看的資料也都是白話文和文言文加在一起的,還是用得到。許多人還誇獎我口語比一般念古代哲學的人更好,我覺得在ICLP學習是主要的因素。
四、你在這裡學中文的時候,有沒有甚麼值得談或是特別懷念的人、事?
有一些老師我特別懷念,比方說現在採訪的范老師;另外,周老師也是很特別的老師,還有楊老師,我上了他一、兩個學期的課。我記得我們一起讀勞思光寫的中國哲學史,用白話文討論哲學等等。我也特別懷念第一年春天參加臺北市國際中文辯論比賽的事,一共有四所大學參加,我是臺大的代表之一;最後我們贏了,每個人都領到一萬塊或兩萬塊的獎金。那時夏天快到了,我記得我已經決定要留第二年,但是我們學校的補助已經結束,剛好可以用那筆錢付我的房租,才沒有變成流浪漢。幸好我們贏了,不然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。
五、你當時留了兩年,也說班上同學的互動很好,請你談談同一屆的同學,你現在還跟他們保持聯絡嗎?
有一兩個在臉書上還保持連絡的朋友,有位同學他很聰明,也是我們辯論比賽的代表,我跟他一起上過幾次的課。不過,山田哲也(Yamada, David)已經失去聯絡,但是他也給我滿深的印象。還有一位林靖惠(Hayashi, Wendy Yasue),第一年上普通課時,我認識的同學比較多;到了第二年,大部分就是單班課,也比較偏向做研究。
六、可否告訴我們你之前在這邊的研究計畫?
我最近幾年研究的是當代中國哲學,尤其是新儒家,新儒家主要就是港臺兩地學者在1949年後,針對西方哲學和現代化的過程而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儒家思想。在西方,研究這方面的學者算是少數,所以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。
七、屬於新儒家的杜維明教授把來臺灣的像熊十力、牟宗三等哲學家都包括在內,你現在的研究方向大概在哪一個領域?
我自己主修政治哲學跟倫理學,我個人對儒家跟民主的問題特別有興趣。目前我有兩個主要的研究計畫,一個是我編了一本書,叫《Dao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》,主要是概括所有的,不只是嚴格定義的新儒家,還包括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到現在的兩岸所有儒家的哲學。第二個研究計畫,是以一位重要的第二代新儒家代表徐復觀為研究對象,他的學術研究範圍滿廣的,包括很多文學、思想史、紅樓夢和一些詩篇,但是我還是對他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民主思想最感興趣。我選了他幾篇代表論文來翻成英文,這是第一次有人把徐復觀一個作品翻成英文。當然市場是一個問題,出版社如果出版的話,有多少人會買?這種現實的考量還是很重要。
八、等到出版以後,會有越來越多人注意這方面的研究發展吧?
我希望。但主要的問題是,如果不是精通中文,根本讀不了這些人的文章。牟宗三有一本英文翻譯書,他的思想理論是最難讀的,徐復觀的文字比較沒有那麼難,而且他在歷史上扮演了比較特別的角色,因為他曾經是國民黨的將軍,跟蔣經國算很熟,也認識毛澤東;他不只是思想家學者,在歷史上也算是政治人物。
九、問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奇怪,就是我不敢確定中國是否有人研究,我覺得要討論新儒家,就要把中國大陸排除在外,是嗎?
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,基本上要看你怎麼界定新儒家。一般有人把李澤厚包括在內,但大部分的人認為真正新儒家指的是熊十力的弟子,而他的弟子們都在港臺兩地。1949年以後,基本上持正面看法研究儒學的,在大陸都被禁止,一直到八零年代才能提出比較正面的看法。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,從九零年代到二十一世紀,他們也開始研究新儒家,很多人對新儒家有很強的認同感。
此外,聽說牟宗三、徐復觀等人的作品都可以在大陸出版了,但是聽說出版社需要把一些部分刪減掉,比如說批評共產黨的還不能出版。其實,有興趣的人還是可以去香港念,然後來臺灣研究。再者,我這次來臺灣,發現在臺灣訪問的海外交換學者滿多的,也有很多從大陸來的研究生認為,如果要研究新儒家,來臺灣比較好。
類型:錄影訪談
地點:臺大文學院國際華語研習所
時間:2015年12月18日
整理:林秋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