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MENU
訪 范美媛老師

一、請問您當時是怎麼知道ICLP的?

我在大學時代就參加了一個民間學術團——臺灣史研究會,當時會裡有位成員的太太就是吳咸宜老師。1988年我們這個團體去北京參訪的時候,我有機會認識了吳老師,互相聊起工作,才知道IUP這個單位的。當時我就向吳老師表示對她的工作很感興趣,希望日後也有機會試試。

二、您是在什麼因緣下進入IUP的?

早期IUP學生的人數大概維持在三四十人。1989年因為發生六四的關係,IUP湧入許多從北京、上海等地區來的學生,學生一下子暴增到七十幾位。由於當時原有師資人手無法應付這麼多學生,因此學校在報上登了要招新老師的消息,而吳老師也通知了我。當年來應徵的老師有一百多位,我很高興能僥倖考上。

三、當年的考試方式如何?

第一關是考發音。應考的人輪流進入一間小教室,主考人員先給你一張紙,讓你讀上面的文字,看看你的發音怎麼樣;過關以後才與所長、教務主任面試。剛好那一年的所長杜爾文教授休假,所以是由董事會執行秘書范力沛教授代理,教務主任是那宗懿老師。面試的時候,學校所問的試題都有其用意,都是想知道老師是否有廣度。第三關是模擬單班課與學生交談,由一位學生當測試生問我們語法的問題,以判斷這位應試者是否有潛力當老師。如果應試者都通過了,就可以參加筆試;筆試過了,最後才是試教。
第四關筆試的題目很廣,老師對國際時事、中外史地都要有概念。鄧老師也說過,新老師進來以後,訓練的重點才是語言教學。

四、您的專業是歷史,這跟教語言似乎有些差別,您怎麼提升自己的能力?

二語教育與母語教育很不一樣,其實背景是白紙的老師反而比較好訓練。當年所裡的老師念歷史的幾乎占了一半。我想大概是對校方來說,老師的文化素養、歷史底蘊很重要。我覺得自己很幸運,因為過去史學的訓練讓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。

五、您認為學校對老師有什麼要求?學校該怎麼培訓新老師?怎麼傳承ICLP的精神?

對老師的要求,首先一定是語音純正,再來就是各種領域知識的深度與廣度。至於培訓,老師首先要做到教務老師要求的教學方式,這很嚴格,不能打折扣。除了有核心課程教學的「上課須知」外,剛進來的時候,我們就要去聽資深老師上課;有問題就去請教資深老師,大家都是從「做」中學。另外,上課絕對不能遲到!上課前,老師都已經在教室裡等學生,這也代表專業的態度。
關於語音的要求,即使在洗手間也一樣,要時時刻刻注意語音。我們以為自己的語音很標準,但其實不知不覺用了不規範的說法;我記得那時候自己也開始說「醬子」,但是蔣慈老師一聽到就立刻提醒我沒有這種發音,不可以這樣說。那個時候,我真的才驚覺到,原來社會環境的影響這麼大!所以需要有人提醒,而當時只要有資深老師給我們提點,我們也都很樂意遵從。

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對備課的要求也不能打折扣,老師的自我要求要很高。平常上課時,雖然關心學生的情緒、生活很重要,但最重要的還是語言的教學。換句話說,上課的節奏要緊湊,畢竟這跟學生的壓力其實是兩回事。

六、您什麼時候開始負責學生的輔導?

那是因緣際會。1994那年,淩志韞所長開始舉辦了很多學生活動,當時我因為協助她而有了許多接觸學生的機會;另外,梁所長於1997年擔任所長以後,我繼續幫忙帶一些活動。梁所長知道我比較容易跟學生打成一片,因此後來讓我擔任學務,而我也自告奮勇地輔導學生準備TOCFL的考試。

我一直有個想法,就是這些學生可能一輩子就來臺灣這麼一次,所以無論什麼時候碰到他們,能夠多關心他們就關心他們。在還沒當學務以前,我會在休息室問候學生的情況,因此可以側面得知學生的問題。雖然一開始我沒有負責心理輔導的部分,可是事實上,我已經做了很多輔導,而且輔導對象常常不是我自己教的學生。

七、從開始輔導學生到目前為止,您認為學生的需求是什麼?

主要分兩方面,一是學習方面,二是心理壓力。我很感謝學生信任我,這份工作其實就是有同理心地傾聽,以及給學生簡單的建議;基本上學生需要有人聽他們的問題,這樣一來,他們的壓力才可以稍微紓解。

另外我關注到的一個問題,就是學生的發音和語法的問題。學生經常希望我提供一些簡單的策略跟練習方式;然而只靠少數幾位老師是不夠的。要是學生說錯了,老師來不及改或沒注意到,那錯誤的肌肉記憶會造成化石化。我希望學校能夠有些新的機制,讓老師們在這方面更有一致性,以提高改正的效率,達到更好的糾偏效果。

八、在輔導學生方面,您給老師的建議是什麼?要如何幫助學生?

開學的第一堂課要讓學生知道,老師可以幫助他,所以不要怕犯錯。因為有很多學生,不願意主動地跟著老師改正錯誤,或是再複述一遍,而覺得這是面子問題。但如果學生一直卡在不想多犯錯或不肯練習說,就永遠說不好。當然,老師對學生語法或發音的改正都應並重,並且持之以恆,如此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真正有貢獻。

九、關於老師自己語音或語法的準確性,您可否提供老師一些建議?

語音方面,臺灣華語發音的一聲尾調常上揚,二聲普遍偏低,輕聲又常重讀,要擺脫這樣的社會語言影響確實不容易。我剛進來的時候,資深老師就告訴我要多聽、多模仿課文錄音的語氣、口調,畢竟都是前輩留下來的正向影響。除了自己也要多聽課文的錄音,我建議老師還可以多看一些大陸的電影或者電視劇,多接觸正確的語音輸入刺激。至於老師語言的規範度,尤其是「你回去美國的時候…」、「你會不會冷?」、「你去到…」這些其實也是臺灣華語的說法,要如何避免?除了自己要建立自我監控的辦法,也要多留意自己怎麼說,不要上課一套口音,下課嘴巴也下班了,要一以貫之。此外,因為我們說的就是我們聽到的,要是自己無法判斷某個句子是否為台灣華語的語法,就無法建立監控機制;如果我們沒有自我監控的機制,也要養成上網勤查資料、找書看的習慣。我希望會有更多的老師把接觸的範圍擴大一點,不管是在教材、考題、教案或語言實踐活動的規劃等方面,都希望大家一起思考怎麼讓它更合乎語言教學的目標。

正因為我們從事的是教學的工作,專業能力的養成需要繼續不斷精進。要是不能成長就是停滯;要是停滯,我早就悶死了,早就換工作了!我今天待在這個地方,就是希望自己仍然可以不斷地發掘新知,可以持續不斷地求新求變。

十、您對ICLP有什麼期許和期待?

期待在高層的信任與帶領下,臺大校方能在住宿與教室空間給我們更多的協助。我們有許多與海外的合作計畫不了了之,都歸因於空間不足的這個問題。當然,也希望我們的中新生代老師能努力將我們的口碑維持下去,讓這個單位可以發揮更多作用,老師們的努力也能得到更多的肯定。

訪問者:林秋芳、馮文韻、蕭瑞鈴
地點: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
類型:錄音訪談
時間:2017年4月27,28日
記錄:馮文韻
向上滑動